公祭日,是一個為紀念曾經發(fā)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紀念活動,由權力機關決定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結束后,主要參戰(zhàn)國政府紛紛推出哀悼日,以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,增強現(xiàn)代人對遭受戰(zhàn)爭災難歷史的記憶。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、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、俄羅斯衛(wèi)國戰(zhàn)爭紀念館、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原爆紀念館等等,每年都舉行公祭活動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: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。
12.13公祭日
公祭日,勿忘國恥
2014年2月25日,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議,擬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紀念日,擬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。
2014年2月27日,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,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紀念日
,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。
2014年7月6日,“公祭網”正式上線。
#公祭日#微話題三天閱讀量超20億 創(chuàng)社交媒體新記錄。
現(xiàn)實意義
公祭日的設立,是緬懷過去,更是撫慰民心、順應民意的措施,同時公祭日的設立,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的在溝通,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于人權和文明的態(tài)度,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、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。就如歐洲一年一度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死難者一樣,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,不僅是中國的,也是全世界的。
以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,其世界意義在于,能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(tài),而避免出現(xiàn)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,共同以史為鑒、開創(chuàng)未來,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,促進共同發(fā)展和時代進步。